Blade™ 超高通量生物透
我和原位的故事(浙江大學余倩教授)
原位技術自1933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之日起的第三年就開始被科學家們所應用,但是受制于材料和加工工藝的限制長期以來發(fā)展緩慢,直至最近5年獲得了飛速發(fā)展。當電子顯微鏡本身精度已經(jīng)到達一定極限,原位通過過程觀測給所有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。
我國各學科的科學家實際上,在原位技術的應用上不落后于國際同行,讓我們來聽聽他們和原位的故事吧。
余教授娓娓道來,和我們分享了第一次接觸原位技術的背景和情形:余教授是做傳統(tǒng)金屬材料和力學性能研究的,早在2008年,在西安交通大學讀碩士期間,就已經(jīng)第一次接觸到原位力學性能測試,后來在國外,直到現(xiàn)在,一直從事相關研究。
余教授非常清晰得解釋了原位技術在其研究領域的意義:
力學性能是和微觀結構缺陷結構相關聯(lián)的,缺陷的行為決定了材料的力學行為。長久以來,對力學行為的研究都停留在前期觀察和結果觀察,對于缺陷運動的動態(tài)過程,沒有很好的認識。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,在材料受力的過程中我們無法觀察缺陷的演化,因此,原位技術的出現(xiàn)就變得非常的有用。
原位技術為傳統(tǒng)金屬和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和手段,來理解很多以前沒法理解的問題,基于這樣的契機,基于原位技術的力學性能測試和微結構觀察相結合的技術應運而生,當時也是余教授剛剛進入科研階段的時期,余教授科研一開始就以原位技術的應用來支撐其研究。
對于第一次接觸原位的感受,余教授表示非常興奮,并且當時課題很火,因為可以定量的描繪力學曲線,能夠觀察到缺陷運動,時刻記錄力學響應并且與結構一一對應起來,這是一項全新的技術。
原位技術在未來大有可為。
余教授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(fā)提出了見解,她認為:
定量的原位性能測試技術給研究結構材料的性能提供了很好的機會,但目前存在樣品與正常使用的宏觀樣品在尺度和維度上差距很大,會影響缺陷運動和力學性能,未來更好更多的考慮實際材料的結合,至少需要一個橋梁或者可推導的方法,可以更好得更科學的利用原位技術,達到更實際的應用的效果。
如果有一天,原位技術在材料特殊的使用環(huán)境,例如在高速運動、汽車撞擊、高溫等條件下,在實際材料的環(huán)境下,原位的觀察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(tài)。
我們和余教授一起,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來。